任志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被问及对未来房价的看法时,仍然预言房价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而面对今年两会时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相信房价会按照国务院调控的趋势走”的表态,任志强毫不客气的说:“他说的话你信么?”
为何一贯鼓吹房价上涨的任志强在房价的预测中从未“失手”?!任志强在半年前提出的“三月暴涨论”现已实现,难怪董藩做出这样一则评价:信志强,住洋房;信董藩,得金山;信牛刀,住牛棚;信建波,去裸奔。
纵观房价上涨的这10多年来,我们却遇到了9次房地产的调控政策,而任志强却一路看多房价,鲜有失手之时,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房地产业的屡调屡败?如果中国房地产失控那么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啥灾难呢?
从表面上看,中央政府早在2005年就开始对中国的房地产进行调控了,但无奈的是,中国经济早已被房地产所绑架。这就造成了每次中央对房地产加大调 控力度,中国的GDP增速就会急剧放缓。就像2008年初中央已经开始下手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当时房价也开始回落。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出于“保增 长,稳大局”的需要中央政府不得不放松对房地产调控的紧箍。正是因为中央政府在调控房地产方面的犹豫不决,造成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屡调屡涨的奇怪景象。
再者,地方政府对中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阳奉阴违”,要么打起擦边球,要么执行不力,而中央政府又从不对其进行真正“问责”,这就使得房价很难下 跌。地方政府之所以力保房地产业,原因是土地出让金以及相关税赋是地方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4月4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在2012年房地产业销售6.4 万亿元中,契税2874亿元,房产税1372亿元,营业税4051亿元,土地增值税2719亿元,房贷利息8400亿元,卖地收入28517亿元,政府和 银行从房地产获得收入4.8万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75%。
当然,除了卖地收入和银行贷款不能完全归于当年政府的房地产收入之外,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业所得到的收入是惊人的。就算我们剔出30%的土地收入和 所有的银行利息收入,2012年,政府在房地产业方面的收入也高达3.2万亿,占房地产销售收入的50%,等于国家全年财政收入的近30%, 房地产业占 GDP的比重只有5%, 政府从地产业取得这样高的收入,肯定有杀鸡取卵之嫌,这样做不仅对房价调控不利,对买房者不公,也是推升泡沫形成的推手。 更重 要的是,这样的政策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为要命的是,如果地方政府将如此多的房地产收益,全部用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托底”,那也无妨。但地方政府却拿了房地产 的收益用于基础建设投资项目,而忽视了保障房建设对高房价的补漏作用。这就直接导致保障房建设起步太晚,力度太小。即使现在中央严令突击建造保障房,也存 在许多廉租房最后落到了有钱人和权贵人手里的问题。另外,没有按照市场规律搞的‘廉租房’大跃进,必将是半拉子,事倍功半,甚至是以失败而告终。
最后,民众投资性需求激增也是助推房价的主因。这些年来,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灰色收入人群的财富也在急骤增多,这就造成了少数人拥有大量 的社会财富,而多数人的收入却赶不了GDP的增速。对于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群而言,真实感受到了近年来我国通胀水平的高胀,2008年底时M2规模只有47 万亿,现在已经达到了100万亿,货币超发使通胀预期陡然上升,又鉴于国内投资渠道的相对较窄,为了使手中的财富保值增保,不管是富人还是中产阶级都只能 选择投资房地产这条路。这正是房价虽经屡屡调控,却需求依然旺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中国房地产已经积弊难返,已经到了“失控”等待自破的程度了。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知道房地产这个毒瘤的快速引爆的后果,所以政府的 对房地产调控的语境也从“促其合理回归”转变为“稳中有降”。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后果太可怕,美国房地产泡沫从2001年至2007年间,房价仅上涨了 84%就已经被认为是严重的泡沫,并由此直接成为引爆2008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中国在过去10年间,房地产价格平均涨幅超过500%,其泡沫远超美 国。但是笔者认为,中国的房价泡沫不管是被戳破还是自己破,都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不良后果,现在要想让房价“软着陆”已根本没有可能。
任志强作为房地产业的“预言帝”不可能永远灵验下去,中国的房地产周期已经历了12年,当这个周期结束之时,那些曾经的专家们便会像当年的股评家一 样,消失在历史尘埃之中。万科董事长王石曾发出警告,一旦中国房地产泡沫爆破,将出现灾难性後果。想想也是,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已进入“骑虎难下”之境地, 如果任其上涨,这个泡沫自己破掉灾难会更大,民怨也会很大。而如果现在由政府剌破,那早先购房的中产阶级将遭遇被套风险。岂止是住房涨跌都不会令13亿人 满意这么简单,而是会引爆中国的经济危机。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在中央政府的迟疑、地方政府的力推、投资者的追逐之下恶化成毒瘤,而这个毒瘤谁也 没有这个勇气来将它剌破,只能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