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界的态度,张跃并不奇怪,“当别人不能全盘接受我们的理念时,就会导致不能充分体现我们的技术价值和环保价值,所以我们不排除自己成为操作者。”从建筑业更进一步,远大投身房地产。
2012年6月5日,远大可建与长沙望城区政府签订了一份战略协议。宣称将在长沙望城区建设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
2013年7月18日晚,中建五局与远大集团签署了“天空城市”的项目施工总承包合同,仅仅两天后,“天空城市基础开工典礼”就在望城举行。
24小时:7层楼;6天:15层;15天:30层……这次是4个月:202层,838米!
远大方面认为,这栋楼的意义远不止于世界第一高楼,而将作为“节能节地城市模式”和“健康居住方式”的一项重要探索。张跃说,“我们的这个项目将改变世界。”
有分析人士指出,远大之所以强推世界第一高楼,关键是因为远大可建的市场推广进度缓慢,张跃需要比世博远大馆更有冲击力的示范项目,通过“建示范项目”快速吸引加盟商,快速占领市场,快速享受人生另一次创新。
“不缺市场,不缺资金,当然更不缺技术,但我们缺管理人才。”张跃对本刊记者说,“管理人才是通行的,远大需要一批高级职业经理人,他们不需在 远大摸爬滚打多少年,全部‘空降兵’都行。我可以给他们最大的权力,和施展才会的空间。请你把这个当作标题,就叫张跃特别希望有抱负的经理人加入远大!”
开始自我质疑的堂吉诃德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曹昌
从世界第一高楼所在的长沙望城区回龙村,一直往东40多公里的长沙县经济开发区内,远大城是这里的地标。每个出租车司机都知道,“噢,那个‘金字塔’,那个张跃的‘国’!”
1960年出生的张跃,郴州师范美术专业毕业。24 岁那年,他辞去美术老师职务,干起了“个体户”。他说自己比较顺,什么赚钱做什么,卖胶卷、卖摩托、干装潢、做贸易、开咖啡馆,“一直在郴州小城里转悠”。
1988年,弟弟张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工专业毕业后,兄弟俩以3万元注册成立“远大热工研究所”,很快发明了拥有专利的无压锅炉,仅技术转让费就赚了近百万元。
1992年,张氏兄弟移师长沙创办远大空调,推出远大的主业产品——非电空调,不用氟利昂,不用电。在电力极其短缺的上世纪90年代,远大迅速蹿升,直燃机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直燃机型中央空调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过90%,产品卖到了80个国家。
上世纪90年代末,正值远大巅峰之际,弟弟张剑似乎看到了非电空调的“天花板”,拟与日本三铃公司合资做整体浴室,走“多元化”路子。这遭到了张跃无比坚定的抵制。在他的理想中,“不多元化、不负债、不上市”是重要的原则。
张跃开始不断探寻商业的本源与自我实现的途径,并着手建设远大“精神洁癖”一样的文化体系。许多人至今还能津津乐道地背诵该企业的“七不一没有”道德底线:不污染环境、不剽窃技术、不蒙骗客户、不恶性竞争、不搞三角债、不偷税、不行贿,没有昧良心行为。
1997—2003年时期的远大,虽不是中国规模最大民企,销售收入徘徊在20亿元左右,但总能抢占“中国民企纳税榜”前三强的席位。
1997年,张跃购买了一架赛斯纳公务机和一架贝尔直升机,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私人飞机的民营企业,名噪天下。
没有人怀疑张跃的成功,人们更担心他是否走得更远。
1998年,张跃与弟弟张剑“分家”,后者成立远大住工,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住宅工业化生产企业。同年,张跃“出走”湖南。事情导火索是:没有事前告知远大的前提下,长沙市有关部门修建的三座高压铁塔“可能”影响了张跃的飞行以及远大城的唯美景象。
多方协商无果后,张跃将总部搬迁至北京,湖南当地政府曾表态,“不紧张、不敏感、不强留”。远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2009年,远大总部从北京迁回长沙。对于总部搬迁一事,张跃尽力回避本刊记者的提问,认为“太敏感”。
张跃变得“温和”了,他开始重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十余年来远大的发展速度并不理想,“被技术绑架”多年,张跃的“企业领袖”称号似乎早已被人取代。
“过去是‘企业领袖’,将来也是,大家都在学习我们。”张跃说,除追求更高的利润率外,企业应该追求健康的发展,追求更高的境界,满足更高的需 求,“所谓‘领袖’,我认为一是要堂堂正正做人,二是满足自己的乐趣。不创新,我就没有乐趣。持续的乐趣是一切工作都是你发明、创造的,甚至是你的管理制 度、生活方式。”
在远大,小超市无人值守、购物自取,员工宿舍房门夜不闭户,员工食堂三餐免费,食材基本来自于远大农场自种的有机食品。既不接受同行业的员工跳槽到远大,离职的员工也永远别想再回来。公司甚至还要求,员工谈恋爱要向公司汇报;员工如果未经公司同意就离婚,会被开除。
远大的每个细节和每项规章条文,更展现出堂吉诃德式的道德理想。张跃说:“商业也必将回归道德本质,必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改变。”
远大不得不面对日益残酷的商业现实。非电空调“横扫”全球没有竞争对手,规模却陷入停滞;空气净化机技术无懈可击,但销售业绩却波澜不惊。
有批评者则指出,张跃的种种偏执阻碍了远大的发展,让远大似乎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大概从2008年或者更早一点,我也曾怀疑过。”张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