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了上述概念,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品牌名企“土地增值税”欠缴事件的真相,我们并不排出有拖欠“土地增值税”的现象,但是仅从 税种来看,这是一个先预提再按销售完毕后销售额实际数来补交的一个税种,严格意义上讲,拖欠的也仅是前期要交的一部分,因为最终还是要清算补缴的。
“房产税”可以看成是“房地产税改革”大家族里的一个“小儿子”。自2010年以来“空转”多年,在国家多次督促下,终于2011年重庆、上海先后 “试点开征”,今年上半年国家也一度要求其他城市“跟进推广”,4月底曾传言杭州“房产税方案”报国家发改委审核,但因各种阻力一直被“搁浅”。近闻广 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正在研究赋予其法律效用。评估重庆和上海“房产税试点”两年多的效果,“房产税”短周期内对房价影响并不大,因为征收面并不大,税率也 偏低。但是,长期推行还是有抑制投机效果的。笔者认为“房产税”作为取代“限购”的调控长效机制,它是明、后年一定要落地的政策。“限购”实乃“高房价” 威逼之下的“应景之策”,但是,它迟早将被“房产税”等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所取代。因为“限购”其中的户籍及社保等限制举措,本身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公 平、民主等“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
九、“不动产统一登记”
今年上、下半年,“不动产统一登记”都曾被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权威机构提及,成为业界议论的“焦点话题”。在解读“不动产统一登记”之前,必须先介绍 下“不动产登记”。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属于法律范畴研究的课题。古代封建社会,就建立了以土地为中心的登记制度,但是这种登记制度主要是土地赋税 制度的衍生物,而且登记的信息资料完全掌握在官方手中,且严格保密。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行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公示要求相去甚远。据资料显示,中国在民 国以前的历史上并没有真正形成以公示为目的的登记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土地管理法》颁布之后“不动产登记制度”逐渐恢复和发展。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物权法》,该法确立了中国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结构,为将来不动产登记法的制定,提供了整体架构和思 路,标志着中国统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正式确立。按照《物权法》的解释,“不动产登记”又称为不动产物权登记,是权利人申请国家职能部门将有关申请人的不动 产物权的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
虽然《物权法》呼吁“确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但是历经30多年改革,面对相当复杂的中国国情,比如地区管理尺度不一、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 部门间出现“多头”管理、产权历史沿革模糊、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土地确权情节复杂等情况,各方利益难以得到平衡。诸多原因致使“不动产统一登记”国家“隔空 喊话”近6年而难以“落地”。
细心的网友可以发现一些端倪,自今年3月份以来“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呼声”渐紧。首先,在3月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12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简称《方案》)。《方案》第二大条“2014年完成的28项任务”中的第12小条规定“出台并实施不动产统一登 记制度”。“不动产登记条例”由“两部一办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并在2014年6月底前出台。
再回顾一下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该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加快 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其中的“社会房产”比“不动产”的范畴小很多,“房 产”不包含“土地”和“地上附着的非建筑物”,这里的“社会房产”即为市面上存在的各式各样的“房产”。笔者私下认为(但不一定准确),这里包括农村宅基 地自建房、城中村集资房、军产房、棚户区等,当然也包含公租房、自住型商品房(限价房)、标准商品房。
11月20日,李克强总 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重要内容。会议强调:将分散在多个部门 的不动产登记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减少办证环节,减轻群众负担。笔者认为,无论是对于开发企业还是个人购房来讲,由于“不动产”长 期存在多头管理、权利寻租、利益互染等“乱象”,致使开发企业和个人在“不动产交易与办证环节”存在重复收费情形。若“不动产统一登记”之后,对那些拥有 多套房产的“中产及以上阶层”及“炒家”将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对普通购房者而言其实是一种利好,毕竟一些多摊派的费用会减少许多!